| 要闻动态> |
社渚镇,地处江苏省溧阳市西南部,苏皖两省交界之地,素有“三省通衢”之称。这里拥有6万余亩青虾养殖水面,聚集着1000多户养殖从业者,被誉为“中国青虾第一镇”、“中国青虾之都”。而在这片水乡沃野上,溧阳市青虾养殖行业协会会长、江苏省渔业协会青虾分会会长陈泽彬,用二十余年光阴书写了一段从普通创业者到行业标杆的传奇,成为带动一方百姓增收致富的“青虾引路人”。
图1 陈泽彬工作照
一、从体制内职工到青虾养殖探路者:破局者的勇气
1964年10月出生的陈泽彬,早年曾在溧阳一家事业单位工作。2007年,因原单位改制,他主动选择回到家乡社渚镇宋村,开启了人生新的征程。“与其守着铁饭碗观望,不如回家乡闯一片天地。”这是他当时的朴素想法。凭借对家乡山水资源的熟悉,他承包了村里20亩土地,一头扎进了青虾养殖领域,成为村里最早尝试规模化养殖的“吃螃蟹者”。
然而,创业初期并非一帆风顺。起初,陈泽彬养殖的是普通河虾,因品种特性限制,个体小、产量低,每亩产值仅千元左右。连续两年亏损,不仅掏空了他的积蓄,更让他面临巨大压力。但他并未动摇:“既然选了这条路,就得找出问题、解决问题。”为突破技术瓶颈,他一边向本地养殖大户取经,一边奔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向权威专家请教。2009年,他引进“太湖1号”青虾新品种,在专家指导下规范养殖流程,从苗种投放、水质调控到饲料配比逐一优化。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三年起,养殖规模扩至200亩,每亩产值跃升至2000-3000元,初步实现盈利。2016年,他又率先引进“太湖2号”,养殖规模扩大至300亩,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彻底走出亏损困境。
二、从养殖户到苗种培育者:破解产业痛点的智慧
青虾养殖是个精细活,需每日全心投入:观察虾群状态、测量水温、化验水质、定时投喂,每个环节环环相扣,容不得半分马虎。在多年养殖实践中,陈泽彬逐渐发现一个制约本地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苗种依赖外购。“当时本地没有规模化苗种基地,养殖户得从外地采购,不仅价格高,运输过程中还容易损耗,成活率没保障。”他回忆道。2015年,一个大胆的决定在他心中成型:转型培育青虾苗种!
说干就干。他引进“太湖3号”优质苗种,在水产专家指导下,建起标准化苗种培育池,从亲本选育、幼体孵化到成虾标粗,全程跟进学习。三年蛰伏,终见曙光——2018年,他培育的“太湖3号”虾苗正式供应市场。因品种优势明显(生长快、规格匀、抗病强),加上价格比外购低20%-30%,很快被周边养殖户接受。“以前买苗要赶早去苏南,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拿到优质苗,成本降了,心里也踏实了!”社渚镇养殖户王师傅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陈泽彬的苗种培育,彻底改变了本地青虾苗种依赖外供的格局,为产业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图2 分拣虾苗
三、从苗种培育者到行业标准引领者:深耕技术的匠心
苗种培育成功后,陈泽彬并未止步。他深知,要让“太湖3号”真正成为带动产业的“金种子”,必须以更科学的管理、更稳定的品质赢得市场。为此,他投入300余万元对养殖基地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标准化池塘200余亩,更新进排水系统实现水循环利用,硬化道路解决运输难题,完善电力设施保障养殖设备稳定运行,还增设水质快速检测实验室,实现从苗种培育到成虾养殖的全流程技术监控。“现在苗种成活率从85%提升到95%,规格整齐度提高30%,养殖户的反馈越来越好。”陈泽彬指着实验室里的水质监测设备介绍。
持续的投入与创新,让他的基地逐步成长为行业标杆。如今,基地养殖规模已达450亩,被评为“江苏省水产良种繁育场”;他本人也先后获得第二届、第三届全国淡水虾蟹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绿色养殖带头人、社渚镇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等荣誉,从当初的“养殖新手”蜕变为远近闻名的“虾苗土专家”。
图3 领导莅临虾苗展会展台
四、从“独富”到“共富”:产业振兴的践行者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这是陈泽彬常挂在嘴边的话。为带动更多乡亲参与青虾养殖,2019年,他牵头成立“社渚泽彬青虾专业合作社”,以“基地+农户”模式,为社员提供苗种供应、技术培训、统一销售等全链条服务。从苗种投放密度到饲料配比,从病害预防到捕捞时机,他定期组织技术培训,累计开展讲座50余场,发放《青虾生态养殖手册》、《常见病害防治指南》等资料2000余份;为解决养殖户销售难题,他牵头对接批发市场、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甚至亲自带队送货上门,现场指导养殖关键环节。
在他的带动下,社渚镇青虾养殖户从2015年的300余户增至如今的800余户,其中30多户通过青虾养殖实现年增收20万元以上。2024年,溧阳市青虾总产量达7000余吨,销售产值突破6亿元,“溧阳青虾”从地方特产升级为全国知名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成为乡村振兴的“金色名片”。
从体制内职工到养殖探路者,从苗种培育者到行业标准引领者,再到共同致富的践行者,陈泽彬用二十余年光阴,在一方水乡书写了青虾产业的传奇。正如他常说的:“青虾养的是技术,更是人心。只有让乡亲们都富起来,产业才能越做越旺。”这份朴素的初心,正是他成为“溧阳青虾养殖第一人”的最深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