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种业安全,服务乡村振兴

李兵,男,1973年生,中共党员,苏州大学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江苏省第七批六大人才高峰入选者,全国纺织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得者,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专家(对口帮扶陕西镇巴县和云南镇雄县)

李兵教授1995年毕业留校以来,三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家蚕品种资源的保存及新品种的选育上,保存98个国内单一拷贝的品种资源,其中11个入选国家级资源目录。为了推进我国茧丝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采用系统育种技术结合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育我国第一个四眠细纤度家蚕新品种,填补了国内空白,摆脱了细纤度蚕品种受日本卡脖子的困境,于2010年通过江苏省审定(编号:苏审蚕201001),名称苏秀×春丰。为了在全国推广,又历经十年的潜心改关,攻克了繁育系数低和抗逆性弱的难题,于2020年通过了国家审定(编号:农17新品种证字23号)。目前在江苏、广西、云南、重庆、浙江、安徽和山东等省推广应用新品种的纤度2.262 D,茧丝长1700 M,纤度均方差0.5D,净度97.5分,平均产量45 kg以上,实现增收30%,综合性状国内领先

根据新品种的产业化需求,李兵教授率领团队在智能化催青、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标准化饲养技术进行攻关,并研发了智能化给饵新设备和自走式给桑机,为新品种的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推广应用建立完整的产业化技术体系,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6件,生产的20/22D生丝的断裂强力达96.2cN,全部达6A级标准,综合指标达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茧丝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出了重要贡献。

2016年起,李兵教授担任农业农村部岗位科学家,2022年起受聘于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专家,省外对接广西河池宜州区、四川南充嘉陵区、云南镇雄、云南曲靖和陕西镇巴,在云南省还建立了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常年奔走于四省五区。在江苏省内担任两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小院的首席,担任苏州大学-太湖雪高质量茧丝绸协同创新中心苏州大学-太湖雪功能性桑蚕丝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李兵教授作为苏州大学教学和科研一线老师,深入研究高校学生群体的学习特点,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制订了差别化的高效的教学和管理方法,在本科教学上,通过增加师生授课过程的互动,提高教学效果,第一完成人获得苏州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在研究生教学上,采用补基础,引前沿创新教学方法,指导研究生发表研究论文114篇,有15人获得国家奖学金(获奖率44%),为名研究生论文获得江苏省优秀毕业论文,指导学生获得挑战杯全国创新创业大赛铜奖两项,获得全国大学生蚕桑生物技术创新大赛特等奖6项,两次被苏州大学评为优秀教学老师。

李兵教授立足本职岗位,三十年如一日,通过潜心选育家蚕新品种和研发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模式,并在我国主要蚕区进行了推广应用,实现了我国茧丝绸产业的源头创新,促我国蚕桑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扎实推进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近五年,年平均培训场次超过80次,年平均培训农民超过4000人次。李兵教授的先进事迹被央视、科技日报、新华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20余次。

李兵教授在太湖雪基地指导桑园管理


李兵教授在陕西省镇巴县指导桑园管理

李兵教授在云南省曲靖指导病虫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