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之家> |
一、新技术
稻虾综合种养高效绿色生产技术(省农科院里下河所)
稻虾综合种养通过使用绿色种养、绿色营养运筹、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实现农业高效绿色安全生产,达到稻田稳产、增效和提质的现代农业生产目标,减少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的使用,并逐步改善稻田土壤理化性状和肥力,提高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改善农、渔产品品质。
“稻前虾”早虾大虾养殖技术(省农科院里下河所)
水稻留高茬收割后田面条带状种植水草,3月中旬每亩投放经异地配组繁殖的规格为200-300尾/公斤的优质小龙虾苗种,投喂自主研发的“富裕达”牌小龙虾专用饲料,采用自主研发的“沃纳”牌净水、改底、解毒、益草、拌饵、脱壳等系列微生物菌剂调节水质和提高小龙虾免疫力,促进小龙虾健壮生长。到4月底即可养成提前上市的规格在50克/只以上的大虾,且一般产量达150公斤左右。
“稻中虾”晚虾大虾养殖技术(省农科院里下河所)
环沟中种植好水花生和轮叶黑藻“一浮一沉”两种水草,水草覆盖率达50%以上。5月底6月初将规格为150-200/公斤的优质小龙虾苗种投入环沟中暂养,每亩投放5000尾左右。6月中旬插秧后,逐步提升水位将小龙虾释放到全田,投喂自主研发的“富裕达”牌小龙虾专用饲料,采用自主研发的“沃纳”牌净水、改底、解毒、益草、拌饵、脱壳等系列微生物菌剂调节水质和提高小龙虾免疫力,促进小龙虾健壮生长。使用自主研发的“河顺宝”牌稻虾共育专用肥肥稻、养草、护虾。到7月中旬即可养成推迟上市的规格在50克/只左右的大虾,且一般产量达100公斤左右。
“稻后早苗”、“稻后晚苗”繁殖技术(省农科院里下河所)
水稻留高茬收割后,将粉碎的水稻秸秆垒成垛,田面条带状种植伊乐藻。选用4-5月养成的“稻前虾”做种(异地驯养种群配种),7-8月性成熟,9月交配产卵,10月完成孵化,翌年3月中旬生产出早苗,提供给生产上养殖“稻前虾”;7-8月养成的“稻中虾”做种(异地驯养种群配种),8-9月性成熟,10月份交配产卵,11月以后在洞穴中完成孵化,翌年3月份出洞,5-6月生产出“稻中虾”晚苗。种虾每亩投放量为50-75公斤。投喂自主研发的“富裕达”牌小龙虾苗种专用饲料,采用自主研发的“沃纳”牌净水、改底、解毒、益草等系列微生物菌剂调节水质和提高小龙虾幼苗免疫力,促进小龙虾健壮生长。使用自主研发的“河顺宝”牌稻田养虾专用肥肥草、护虾。一般每亩虾苗产量达8-15万尾。
中华绒螯蟹全年上市技术(省农科院宿迁所)
团队坚持“长年品蟹、品优质蟹”理念,以河蟹全年上市为目标,以提前上市“六月黄”、常规上市优质蟹、延迟上市越冬蟹为重要节点,分别从营养调控、环境控制、模式创新等三方面入手,加强技术创新与集成,形成苏北地区生态河蟹全年上市技术模式,颠覆现有商业模式,提振河蟹产业,实现增产增效。
稻-鳅-鳝新型综合种养技术(省农科院宿迁所)
稻-鲧-鳝新型综合种养技术是根据苏北稻田区域特性,结合泥鳅、黄鳝的生物学习性,兼顾稻田生产的便捷性,进行田间沟渠、排水系统和防逃设施设计,确定适宜的田间沟渠宽度、深度和堤埂的高度、坡比等,建立符合稻-鳅-鳝要求的标准化田间工程系统。通过创新野生黄鳝苗筛选处理技术和开口饵料原位培育技术(环形沟原位培育水丝蚓、枝角类),以及泥鳅大规格苗种原位繁育技术,使黄鳝野生苗种成活率在90%以上,实现亩产水稻500公斤、泥鳅150公斤、黄鳝30公斤,亩效益3000元以上。
大鳞鲃鱼人工繁育及健康养殖技术(省农科院宿迁所)
构建了大鳞鲃鱼全人工繁育技术体系,研制出新型产孵装置3套,突破了催产、受精、孵化和苗种培育的技术瓶颈,降低了亲鱼产后死亡率;创新大鳞鲃鱼多品种套养模式,优化了养殖品种结构及空间布局,降低了养殖风险;明确了牛膝提取物、熟地黄多糖提高大鳞鲃免疫力、抗病性和生长性能的作用机制,形成了提高大鳞鲃抗病性、生长性能的中草药和饲料配方。授权专利9件,制定标准2项,发表论文19篇(SCI 论文2篇),成果入选省农科院“十大科技进展”。
苏北地区春季稻虾田小龙虾高效养殖技术(省农科院宿迁所)
根据苏北地区春季气候特点,通过早春稻田秸秆无害化利用及处理技术、稻虾种养模式下适宜春季生长的水生植物的筛选与群落营造技术、稻虾池塘春季水质调控和青苔防控技术、稻虾池塘春季低温情况下的多样性生物饵料种群构建技术和春季稻虾池塘克氏原螯虾高效绿色养殖模式构建技术,达到春季稻虾塘小龙虾高效、绿色养殖。
苏北地区冬闲稻田小龙虾原位繁育技术(省农科院宿迁所)
在稻虾种养塘内,8-9月份期间保留或投放种虾,8-10月份进行小龙虾亲本培育,同时配合水质调控、病虫害防控等技术,促使亲虾交配、抱卵、孵出幼虾,11-2月份补种水草,亲虾越冬,3-4月份苗种培育、捕捞出售或分塘。
苏北地区“一稻、一虾苗、二成虾”高效生态种养技术(省农科院宿迁所)
根据苏北地区耕作特点,结合小龙虾生物学特性,合理调整塘口开挖、虾苗和种虾放养时间,实现稻虾生态高效种养。具体操作为:
① 11-04月份冬、春季小龙虾稻虾塘原位繁育技术(产品:虾苗、商品虾);
② 04-07月份春季小龙虾稻虾塘精养技术(产品:商品虾);
③ 07-11月份夏、秋季稻虾共作技术(产品:优质稻米、商品虾、亲虾)。
二、专家团队
省农科院里下河所资源与环境研究项目组团队
团队负责人为寇祥明,首席专家张家宏研究员。现有科技人员12人,其中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2人。主要研究方向为:种养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技术研究与推广、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新型环境友好肥料及基质研发、特种水产品种苗引进繁育、水产品生态健康养殖技术研究等。
“十一五”以来承担农业部基础长期专项、江苏省科技支撑、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江苏省“333”人才工程、江苏省农业自主创新、江苏省三新工程、江苏省环保科技、江苏省农业资源开发等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60多项。率先提出“一环、双链、三绿、四型、五生五园”区域性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理念,创建了“一稻三虾”、“一藕三虾”、“一茭三虾”、“一稻两鸭”、“一鸭两忙”等重要生态循环农业典型示范模式。制定16项省级地方标准、8项市级地方标准,建成4个江苏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6项,研制开发环境友好肥料新产品9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出版专著1部、模式图3套、发表研究论文60多篇。
省农科院宿迁所特种水产研究室团队
团队负责人为丁辰龙研究员,团队现有科技人员9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8人,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1人、助理研究员6人,省“六大人才高峰”、省“333”第三层次、宿迁市“千名拔尖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各1人,省科技厅“三区人才”2人、市“十大杰出青年”1人、市优秀科技专家1人。近年来,共承担各类科技项目29项,立项资金超1000万元。发表论文29篇(SCI2篇),制订省级标准1项、市级技术规程17项,授权专利29项,1项技术列为省农科院主推技术。获得省农业丰收二等奖1项、省农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及“十大科技进展”2项、宿迁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1项。建有孵化中心40亩,建成宿迁市经济鱼类繁殖公共服务平台、宿迁市特色水产生物技术工程重点实验室。
省农科院宿迁所生态研究室团队
团队负责人为王信海副研究员。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苏北地区稻虾生态种养关键技术研发、集成与创新。
团队现有科技人员5人,其中副研究员3人;博士1人,硕士4人;宿迁市“千名拔尖人才”培养对象2人,市“三八红旗手”、“新长征突击手”、“优秀青年”、“优秀共青团员”、中国传粉昆虫专业委员会委员、市政协委员和市科协委员各1人。近2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17项;发表研究论文22篇,其中SCI论文5篇;授权专利5项。团队先后在宿豫、泗阳、泗洪和盱眙等县区开展技术服务,技术创收50多万元。
技术咨询
江苏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秘书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成果转化处
联系电话:025-8439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