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之家> |
一、新成果
营养健康果蔬休闲食品高值节能组合干燥技术(省农科院加工所)
创新了超声调味浸渍、低频微波钝酶护色、碳水化合物调理与玻璃态冻融质构增强技术,发明了蔬菜类以热风-微波-压差膨化为核心、水果类以冻干-微波为核心的组合膨化干燥新技术,研发出47款果蔬休闲食品,与传统工艺技术相比,水果脆片多酚、类胡萝卜素等活性成分提高10%以上,生产能耗降低10%~30%;蔬菜脆片干燥速率提高20%~30%,产品均匀度达90%以上。已在江苏、安徽、浙江等地10多家企业推广应用,每年可新增销售额10亿元。
新型功能果蔬汁加工技术(省农科院加工所)
明确了新型物理和生物技术对活性组分、感官特性及滋味成分的作用特征;综合运用低频微波、连续逆流超声、生物酶解辅助及相互耦合技术提高活性组分的分散密度和溶解性;基于高通量纳米修饰、靶向分子包埋、精准强化技术增强活性成分的稳定性和风味兼容性。果蔬汁及饮料产品叶黄素、多酚、黄酮等活性成分含量提高10%~30%。该技术在江苏南京、淮安、泰州等多家企业应用,预计每年可新增销售额2亿元。
蔬菜产后保鲜流通关键技术(省农科院加工所)
根据不同蔬菜采后特性,采用标准化的采收、分级技术;科学规范地选择传统风冷、水冷等常规预冷技术结合真空预冷新技术;以呼吸动力学特性为依据,采用专性薄膜包装材料建立自发气调技术;结合蔬菜流通环境实时智能监控技术,最终形成“采收-预冷-分级-包装-运输”的蔬菜产后全程品质控制技术体系,实现蔬菜的保质减损。
特色浆果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省农科院加工所)
以蓝莓、黑莓、草莓、桑葚等主要品种为原料,采用高酸性浆果生物降酸和酒精发酵一体化生产技术,增香及发酵调控技术、浆果果汁和果酒的组合澄清与贮藏稳定技术、双酶分段控制酶解技术、膜分离和三效降膜浓缩技术、生物活性物质纳米包埋技术、加工副产物全价利用技术等,形成果浆、果汁、果酒、果脆、花色苷营养口服液、原浆口服液等产品。
河蟹精深加工及保鲜储藏技术(省农科院加工所)
针对不同规格的河蟹原料,设计个性化加工方案,促进传统河蟹鲜活消费向绿色、高效、多样化方向发展,实现反季节和全年化消费。3两以上大规格河蟹,采用非磷品质改良剂和快速稳态冻藏技术,延长食用周期和保持良好食用品质;2-3两中等规格河蟹,开发即食调理产品,采用冷杀菌和气调包装技术延长产品货架期;2两以下小规格河蟹,采用半自动机械壳肉分离技术拆取蟹肉和蟹黄,取代人工拆蟹。
江苏特色营养代餐食品加工关键技术(省农科院加工所)
以江苏特色农产品为研究对象,针对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人群营养需求,依据全营养食品要求、膳食推荐指南和人体营养状况评估精准配伍,运用超声辅助酶解技术、低压均质技术和超微粉碎协同助溶剂技术,并经体外模拟消化吸收和体内功效验证,创制代餐粉、能量棒和即食杂粮粥粉等系列代餐食品。
功能型水产调味料加工技术(省农科院加工所)
发明了天然水产调味料与功能性活性肽制备联产技术,实现了传统调味料技术的革新。首次提出以调控产生海鲜特征风味物质为指标的热反应技术,率先研发功能性水产短肽的微胶囊包埋技术,水产蛋白经靶向酶解分离出降压肽,经微囊化后,再回填到鲜味料的功效型水产调味料在国内实属首例,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开发出集美味与营养功效于一体的功能水产调味品,将引领未来调味料市场。
禽肉冰鲜及调理制品加工技术(省农科院加工所)
该成果将膜处理胴体预冷水循环利用技术与装备,多栅栏减菌技术,脉动正负压快速腌制技术,冰温气调包装保鲜技术等现代加工技术应用于禽肉的冰鲜与调理产品生产中。有效解决冰鲜禽产品普遍存在的货架期短、安全品质难以控制以及调理禽制品存在的品质不均一、质量不稳定等技术难题。项目产品外观保持新鲜自然,品质及食用安全性显著提高。
禽血全价综合利用技术(省农科院加工所)
该成果将瞬冷抗凝技术和全封闭接血装置设计运用到禽血收集工艺中,保证盒装禽血豆腐原料卫生安全,并显著提高产品得率;同时在原有基础上叠加血浆护色技术和复合保鲜技术,研发出冰鲜禽血和速冻禽血2个新产品,解决目前餐饮行业鲜鸭血储存时间短、无生产许可证生产及每批次产品品质参差不齐的问题。此外,运用低能耗熟化制粉技术将达不到食用标准的次血以及来不及加工的过剩血制成优质饲料血粉,实现禽血的高值化利用,并彻底解决污染问题。整套技术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可操作性强等特点。
元麦系列产品加工技术(省农科院沿江所)
β-葡聚糖具有降血脂、降胆固醇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等保健作用,在江苏元麦中,其含量较高,但满足现代人群餐食的产品缺。本成果通过超微制粉、膨化,调味等加工工艺,制成适口性较好、营养丰富的产品,形成元麦面条、面疙瘩、咀嚼片、速食粉等系列产品。本成果具有成本投入相对较低、可推广性强的优点。
净菜加工品质控制关键技术(省农科院太湖所)
该成果针对不同蔬菜品类,通过品质控制技术、护色保脆技术、气调保鲜技术、非热杀菌技术、加工工艺优化及包装材料选择等综合配套技术应用,保证了净菜从田头到餐桌整个链条的安全营养及食味品质,同时保鲜期能够达到7天以上,解决了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及我省目前蔬菜产前、产中、产后脱节等问题,可使企业降低成本10-15%,增加效益15%以上,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新冠疫情和垃圾分类以后,生鲜净菜行业发展也将会迎来新时代。
二、专家团队
果蔬加工与综合利用研究团队(省农科院加工所)
团队负责人为李大婧研究员,现有在编职工11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6人,具有博士学位9人;具备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5人,在站博士后(外籍)1人,在读研究生16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果蔬加工品质调控与机理研究、果蔬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与天然产物开发研究、果蔬加工产业化技术与营养健康产品精准创制研究。
近年来,团队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课题)120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课题)9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46篇(SCI收录62篇);获得国家授权专利38项,制定各类技术标准30项;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学技术特等奖等各类奖项21项。
农产品储藏保鲜研究团队(省农科院加工所)
团队负责人为李鹏霞研究员,现有在编职工6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3人,具有博士学位5人;具备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3人,在读研究生8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产品贮藏与冷链物流保鲜技术、农产品采后衰老生物学机理研究、农产品采后病害控制技术研究。
近年来,团队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课题)60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课题)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8篇(SCI收录8篇);获得国家授权专利8项,制定各类技术标准8项;获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二等奖、淮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技术进步二等奖等各类奖项5项。
食品生物工程研究团队(省农科院加工所)
团队负责人为刘小莉研究员,现有在编职工11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8人,具有博士学位8人;具备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4人,在站博士后1人,在读研究生9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优良食品微生物资源挖掘、食品发酵调控技术、生物保鲜技术、非热加工和冷杀菌技术。
近年来,团队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课题)204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课题)7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69篇(SCI收录31篇);获得国家授权专利43项,制定各类技术标准18项;获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各类奖项12项。
营养与健康研究团队(省农科院加工所)
团队负责人为李莹副研究员,现有在编职工6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4人,具有博士学位6人;具备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3人,在站博士后(外籍)1人,在读研究生14人。主要研究方向为:营养因子挖掘及评价、营养精准配伍、营养稳态加工。
近年来,团队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课题)7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课题)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20篇(SCI收录15篇);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1项,制定各类技术标准3项;获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徐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各类奖项5项。
畜禽产品加工研究团队 (省农科院加工所)
团队负责人为王道营研究员,现有在编职工16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12人,具有博士学位9人;具备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3人,在站博士后(外籍)1人,在读研究生22人。主要研究方向为:畜禽宰后肌肉食用品质形成机制与控制技术研究、畜禽加工过程微生物与化学安全控制技术研究、畜禽产品工业化加工技术与副产物高值化利用研究。
近年来,团队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课题)110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课题)8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36篇(SCI收录67篇);获得国家授权专利32项,制定各类技术标准18项;获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三等奖、中国商业联合会全国商业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各类奖项8项。
元麦高值利用研究团队 (省农科院沿江所)
团队负责人为魏亚凤副研究员,现有在编职工6人,其中研究员1名,副研究员3名,助理研究员1名。主要研究方向为:元麦籽粒全谷利用及其谷皮资源化食物利用技术、适于不同餐食需求的高膳食纤维系列元麦食品研发、元麦健康产业文化挖掘与品牌建设。
近年来,团队承担各类科研项目7项,其中省级以上项目5项;发表学术论文17篇(SCI收录2篇),出版专著1部;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项,制定南通市地方标准8项;获江苏省农科院科学技术奖(研究创新奖)二等奖、南通市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各1项。
农产品贮运加工研究团队(省农科院太湖所)
团队负责人为王毓宁副研究员,现有在编职工6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1人,中级技术职称人员4人,高级技工1人,具有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4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产品贮运保鲜加工过程中的品质变化规律和调控技术、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果蔬新型保鲜包装材料研究与开发。
近年来,主持或参与国家级项目7项、省级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5篇(SCI/EI 收录12篇),参编论著2部;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5项,制定各类技术标准6项;获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江苏省冷链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科技服务主要事迹获得《人民日报》、《江苏电视台》、《苏州电视台》等10多家主流媒体宣传报道20多次。
技术咨询
江苏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秘书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成果转化处
联系电话:025-84390222